![万立骏 万立骏]()
万立骏职务: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主任。研究方向:物理化学、电化学、能源材料与电源、纳米科学技术等相关基础科学和应用研究
人物履历
1982年1月于大连理工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7年6月于大连理工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3]
1996年3月于日本东北大学获博士学位。
1982.02-1984.08吉林省邮电工业总厂 助理工程师
吉林省邮电局政治部 干事[4]
1987.07-1992.02大连海事大学 讲师
1996.04-1997.09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 研究员
1997.10-1998.09日本北海道大学 客座教授
1998.10-2000.03日本东北大学 助理教授
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后回国[4]
1999.09-至今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研究员
2004年2月-2013年1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分子科学中心主任。
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5]
2010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12年11月14日,当选为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6]
2015年3月—2017年6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2017年6月9日—,任中国侨联第九届委员会主席。[2]
党的十九大代表[7]
任免信息
2017年06月08日,包信和院士接替万立骏,出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十任校长。[8]
2017年6月9日,中国侨联九届五次全委会议在京闭幕,会议选举万立骏为中国侨联第九届委员会主席。[2]
人物成就
万立骏,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纳米结构和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4]
主要从事扫描探针显微学、电化学和纳米材料科学的研究。受聘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大学、日本东北大学、东京大学等大学兼职教授和访问教授。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群体负责人。曾获第三世界科学院化学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奖项。获得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被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中国电化学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 SPM系列国际会议组委会委员等。担任中国科学院侨联主席,中国侨联副主席(兼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4]
研究方向
单分子与分子组装;电化学与电化学STM;能源与环境纳米材料。[9]
学术成就
万立骏长期从事主要从事扫描探针显微学、电化学和纳米材料科学的研究。发展了化学环境下的扫描探针技术,在表面分子吸附和组装规律、纳米图案化、表面手性研究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致力于能源转化和存储器件的表界面化学、电极材料制备方法学和材料结构性能的研究,设计制备了系列高性能纳米金属材料、金属氧化物材料和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等,并应用于能源和水处理领域。在包括Nature Comm., Acc. Chem. Res.,PNAS, Angew. Chem.,JACS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论文他引超过1万次。应邀担任中国科学化学卷主编,Acc. Chem. Res., Angew. Chem.,Adv. Mater.等10余种学术期刊的编委或顾问编委,以及JACS的Associate Editor。[3]
所获奖项
2000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4]
2002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优秀入选者
2001-2002年,中国化学会-德国BASF巴斯夫青年知识创新奖
2003,2004,2006,2007,2013年,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CAIA奖一或二等奖[11]
2005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一获奖人)
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获奖人)
2009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化学奖等
2009年,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
201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2013年,荣获“中国侨界杰出人物”荣誉称号[12]
2014年,荣获首届华侨华人“京华奖”荣誉称号[13]
2014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4]
代表性论著
万立骏代表性论著有:[3]
1. 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术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2011年第二版
2. 固体表面分子组装,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一版[15]
3. Globally Homochiral assembly of Two-Dimensional Molecular Networks Triggered by Co-Absorbers. Nature Commun., 2013, 4, 1389.
4. Nanocarbon Networks for Advance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ies. Acc. Chem. Res., 2012,45, 1759.
5. Chiral Hierarchical Molecular Nanostructures on Two-Dimensional Surface by Controllable Trinary Self-Assembly. J. Am. Chem. Soc., 2011, 133, 21010.
6. Structural Stability, Transition and Possible Unification of Chiral Domains in OPV3-CHO Self-Assembly Investigated by STM. PNAS, 2010, 107, 2769.
7. Surface Confined Metallosupramolecular Architectures: Formation and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Characterization. Acc. Chem. Res., 2009, 42, 249.
8. Oriented organic islands and one-dimensional chains on a Au(111) surface fabricated by electrodeposition: An STM study. J. Am. Chem. Soc., 2008, 130, 12123.
9.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for Electrochemical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 Devices.Adv. Mater.,2008, 20, 2878.[16]
10. Fabricating and Controlling Molecular Self-Organization at Solid Surfaces: Studies by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Acc. Chem. Res., 2006, 39, 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