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范 刘忠范]()
刘忠范: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低维材料与纳米器件、分子自组装以及电化学研究。
个人经历
1962年10月30日,刘忠范出生在吉林九台的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虽然家里经济条件差,但学习成绩却一直是全班第一名。他从小就对大自然充满探求欲,对生物和动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凡是书上看到的东西他都想亲自试验一下,体会知识的真实性。正是由于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他一直没有中断学习。[2]
1979年,刘忠范作为乡中学唯一一名上榜生考上吉林工学院。
1983年,毕业后赴日留学,先后在日本横滨国立大学、东京大学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东京大学分子科学研究所做博士后。[2]
博士期间,刘忠范跟随国际著名光电化学家藤岛昭做研究。他以老师的勤奋精神为表率,积极进取,不断努力,获得了日本政府奖学金并在Nature上发表论文。这时,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蔡生民多次邀请他回国。蔡教授的真诚打动了他。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最终他选择了祖国,选择了北大。[2]
1994年,刘忠范申请了科技部攀登计划B“超高密度光子—电子型信息存储材料研究”项目,成为当时科技部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从此开始了纳米攀登之旅。他为中国纳米发展勾勒了三部曲:科学、技术和工程。要向两头进军,一头是解决纳米中的大科学问题、真正的原创性科学问题;另一头是纳米技术的产业化问题,解决关键的技术和工程问题。从科学到技术到产业是一条崎岖的攀登之旅,纳米技术的真正魅力在于它所蕴藏的巨大生产力。[2]
刘忠范发展了低维碳材料的化学气相沉积(CVD)生长方法学,建立了精确调控碳纳米管、石墨烯等低维碳材料结构的系列生长方法,发明了碳基催化剂、二元合金催化剂等新型生长催化剂,提出了新的碳纳米管“气—固”生长模型。首次将有机小分子的自组装概念拓展到准一维碳纳米管领域,建立了多种化学自组装方法,实现了碳纳米管在各种固体表面的有序组装,并开拓了碳纳米管电化学和基于扫描探针显微技术的针尖化学研究方法。[2]
1985.4-1987.3,横滨国立大学工学部硕士。
1991.8-1993.5,分子科学研究所博士后。
1993.6-现在,北京大学化学院副教授。
1993年回国后,刘忠范亲手建立起光电智能材料研究室。起初研究室什么都没有,几间空房子就是全部家当。他每天最早进楼,最晚走出实验室,总是工作到深夜。他省吃俭用,花50多万元购买了一台STM仪器(扫描隧道显微镜)。仪器需要配置防震台,但因资金紧张,刘忠范只能带着学生到附近的工地上找沙子和锯末代替。创业的艰辛他至今记忆犹新。[2]
1996年,任北京大学化学院博导。
1997年,研究室更名纳米科技中心,刘忠范任主任。这是中国高校第一个跨院系的新型交叉学科研究机构。经过10多年的发展,该中心已成为国际知名的低维碳材料研究基地。
1990年4月-1991年8月,东京大学博士后。
2000.4-2000.10,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裘槎学者。
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7年6月,九三学社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