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桂斌 江桂斌]()
江桂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毒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色谱学会理事长,系《环境化学》、《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杂志主编、副主编或编委和多本国际杂志副主编或编委。分析化学、环境化学家。研究方向:环境化学及相关研究。
人物经历
1982年1月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山东大学77级校友,
1987年和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分获硕士、博士学位。
1989-1991在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化学所作访问学者,
1994-1996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化学系完成博士后研究。
2001年,在中科院和生态中心领导的支持下,江桂斌和他的同事郑明辉等领导建立了拥有高分辨色谱/质谱的二恶英实验室。经过几年的努力,该实验室已经成为我国该领域的佼佼者,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命名为全球二恶英监测的示范实验室并于去年年底顺利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组织的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
2003年,江桂斌领导的团队获得了中国科学院创新群体的支持,群体成员不仅包括了他的6位本单位同事,也包括了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和中国香港的6名著名青年华裔学者。通过群体成员的紧密合作,他们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更值得江桂斌和他的同事高兴的是他们所在的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实验室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本单位自费开放实验室(1999年)到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002年),再到国家重点实验室(2005年)的两次跨越。
2009年,江桂斌和他的团队主办了一次重要的学术会议,即“第29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国际研讨会-DIOXIN2009”,俗称“二恶英大会”。“二恶英大会”为系列年会,每年的入会者均在千人以上,国际上从事本领域研究的顶尖科学家都会参会交流一年的研究成果。到目前为止,“二恶英大会”会址一直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转悠”。“这次是二恶英大会第一次来到发展中国家,而哪个国家能举办这一会议,在某种程度上表明这个国家的研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重视。”江桂斌说,“2005年8月在加拿大多伦多第24届会议上,正是由于我们的团队精神加上我国大陆和香港、海外华裔学者以及国外同行的共同支持,才使我们有机会获得2009年第二十九届国际二恶英大会的主办权”。
担任职务
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中心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环境化学》杂志主编,《色谱》杂志副主编,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青年科学家小组”和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形态、环境过程与毒理”学术带头人,国家973顾问组成员,国家纳米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环境科学与技术领域著名杂志“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副主编和“Chemosphere”,“Anal. Chim. Acta”, “Intern. J. Environ. Anal. Chem.”等国际杂志编委。《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化学进展》等10余本国内核心期刊编委。
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等校兼职教授或兼职博士生导师[5] 。
研究项目
项目名称: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形态、环境过程与毒理效应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
环境研究中心,经费:500万,起止时间:2007-01至2009-12 。
项目名称:典型污染物的环境危险性评价方法学基础研究,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经费120 万,起止时间:2002-01至2005-12
项目名称:环境分析化学,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经费60万,起止时间:1999-01至2002-12
项目名称:成组毒理学分析仪的研制及其应用,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经费32 万,起止时间:2007-01至2009-12
项目名称:金属元素甲基化机理及其在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经费26 万,起止时间:2005-01至2007-12
项目名称:低温色谱技术在金属氢化和甲基化产物形态分析中的应用,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经费20万,起止时间:2001-01至2003-12
项目名称:液相色谱与气相色谱特效检测器联用直接测定污染物形态,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经费13万,起止时间:1998-01至2000-12
项目名称:第四届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国际研讨会,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经费6 万,起止时间:2007-11至2007-11
项目名称:成组毒理学在生物效应研究中的应用,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经费1万,起止时间:2007-08至2008-08
突出贡献
敬业爱国江桂斌同志热爱祖国的科学事业,不留恋国外的优厚物质条件,曾经两次出国都按期归国,受到国外导师和国内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他对科学研究的挚爱和忘我的工作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同事和学生。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学术思想活跃,业绩突出:2000-2001年在国外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2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他指导的研究生1999-2000年间有6人次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等院级奖励并连续三年获得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生年度评比一等奖。
多项课题
江桂斌同志从事环境化学及相关研究二十年,在色谱、色谱与原子光谱联用,环境监测新仪器研制,有毒化学污染物形态、环境化学行为和生态毒理研究中做出了高水平工作,受到国外同行的好评。他主持完成了10多项重要研究课题。目前作为首席科学家正承担863项目、国家基金委重点基金、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等多项课题,是中国环境化学领域颇有影响的青年科学家。
研究内容
主要从事环境分析化学方法、环境污染现状与过程机制和生态毒理学研究,目前为国家973项目“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安全、演变趋势与控制原理”首席科学家和中国科学院创新群体“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研究青年科学家小组”学术带头人。在SCI正式收录杂志上发表论文150篇,申请和获得国家专利20项。
热心科普
江桂斌同志十分重视和热心科普工作,针对环境热点问题,在《中国环境报》,《科学新闻周刊》等媒体上发表了10余篇论文。他和他所领导的课题组积极参加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辅导的101中学高中同学的研究论文“北京市海发产品中甲醛污染现状研究”于2001年获得两项中学生科技活动奖励。
培养人才
截至目前,江桂斌已培养出40余名研究生,先后获中科院院长特别奖和中科院首届优秀博士论文等20余项奖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两名博士分别获得了2004年和2005年的全国百篇优秀论文。
所获荣誉
江桂斌研究员现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江桂斌同志自1982年以来一直从事环境科学方面的学习与工作,曾先后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评为优秀研究生、优秀职工和优秀共产党员。
1999年被中国环境学会授予"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称号。
199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1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先后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环保总局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中国分析测试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
2000年和 2001年连续两年被授予“中国科学院(京区)优秀党员”称号。
2008年获2007年度“长江学者成就奖”。为国家973项目“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安全、演变趋势与控制原理”首席科学家。
培养的研究生2次获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论文,他本人4次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