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凤 周其凤]()
周其凤: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吉林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以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等职。研究方向:高分子合成及液晶高分子。
个人经历:1947年11月20日(农历十月初八)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龙伏镇尚埠村。
1962年,入浏阳市第一中学学习。
1965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
197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专业研究生。
1980年01月,由国家公派到美国马萨诸塞大学(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学习。
1981年09月,获硕士学位。
1983年02月,获博士学位后回到北京大学任教。
1986年,被北京大学聘为副教授。
1990年,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
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主任、高分子科学研究所所长。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副教务长。
1999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1年06月-2004年07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主任、司长;并先后兼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211工程” 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 、“教育部财政部985工程”办公室主任等职。
2004年7月-2008年11月任吉林大学党委常委、校长。
2008年11月14-2013年3月22日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校长[1]
2013年3月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2013年3月22日,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
2015年8月14日,当选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副主席,将于2016年1月1日起就任,并将于2018年1月接任主席职务。这是自1919年IUPAC在法国成立近百年以来中国化学家首次担任该组织的领导职务。
教育观点:言语
2011年12月24日,周其凤在长沙市一中对长沙四大名校中学生进行演讲。对于很多人否定中国的教育,周其凤持不同态度,“我认为美国的教育一塌糊涂,他们的每一任总统都不懂得尊重人,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别人,如此看来,他们的教育是一塌糊涂的。”周其凤认为中国的教育很成功,理由是中国这些年都在飞速发展,“我们的国家在进步,靠的就是我们的教育培养的人才。”
周其凤争论
该言论一经媒体报道引起争议,北大校方对此没有官方回应。有网友认为周其凤说的是实话,有网友持反驳意见。有人提出,周其凤的研究生学位证书就是在美国研读,且北大和美国大学的交流活动最多。
北大校内学生对此持怀疑态度,希望能看到周其凤当时演讲稿的全文后再作评论,认为可能是断章取义,“是不是有人黑了校长。”[3]
大胆改革
2004年,周其凤调任吉林大学当校长。当时,吉林大学刚完成6所高校的整合,学生加教职员工近10万人,负债达30亿元。上任不到两个月,他就在全校干部大会上表示,要建立“博士生导师淘汰机制”。这项改革取消了45名教授的博士生导师资格,改变了人们对职称“能上不能下”的传统观念。他的另一项改革是取消对教职工子女的高考加分。一位老师说:“那时,校内流传一种说法,教职工子女的高考分数只要过三本线就能上吉林大学这所重点院校。周其凤的改革几乎得罪了全校教职工,但获得了学生和社会的认可。”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高分子合成及液晶高分子领域的研究。周其凤提出了“甲壳型液晶高分子”的概念并从化学合成和物理
为北大名家杨辛、张振国、刘小刚书画展题名
性质等角度给出了证明。甲壳型液晶高分子是一类新型高分子材料。
已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学术论著:《液晶高分子》(周其凤、王新久,科学出版社,1994年);《高分子化学》(周其凤、胡汉杰,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Liquid Crystalline Polymers》(Xin-Jiu Wang,Qi-Feng Zhou, World Scientific, Singapore, 2004);《Contemporary topics in advanced poly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周其凤、程正迪,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耐高温聚合物及复合材料》(周其凤、范星河、谢晓峰,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年);申请发明专利多个;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计划 )项目多项。
获奖情况:1986年获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
1988年获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
1988年获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
1991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2年获中国青年科学家提名奖。
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津贴。
1997年获国家教委、人事部“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9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01年获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化学创新论文奖。
2001年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0年6月获第二届 “中国化学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贡献奖”。[4]
2010年获“中国最具魅力校长”称号。